强渡大渡河、翻越夹金山……股票投资配资
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足迹
在雅安镌刻下深深印记
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遗产
作为全域革命老区
雅安拥有588处红色遗址
这些沉睡的红色印记如何唤醒?
静态的精神财富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?
带着这些疑问
和小文一起走进雅安
探寻红色文化传承“活起来”的密码
革命文物如何“动”起来?
——技术让历史场景“重现”
红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,承载着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。然而长期以来,“静态陈列、文字说明”的展示模式难以让观众产生深度共鸣。如何打破时空限制,让红色文物从玻璃柜中“走出来”,成为雅安红色传承的重要课题。如何保护好、展示好革命文物,“让更多革命文物活起来”成为革命场所在提升改造中面临的关键问题。
展开剩余88%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全景。黄刚 摄
大渡河上孤舟勇,踩波踏浪杀敌寇。走进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镇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,一处声光电布景瞬间将参观者拉回1935年的激战现场:嘹亮的冲锋号划破长空,红军将士的枪声密集作响,17名勇士乘坐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向对岸挺进,当地船工奋力摇桨的身影清晰可见。“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与壮烈。”来自贵州的游客李先生驻足良久,由衷感慨。
“文物不能只当‘展品’,要做‘故事讲述者’。”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邱建华在大渡河畔长大,作为纪念馆的第一批讲解员,她已在这里工作20年,对安顺场的每一个革命遗址和每一件文物都有着深厚的感情。
2017年,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进行了改造提升,采用VR、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展陈,同时对一些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保护。
邱建华指着场馆中的一面标语墙说,这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安顺场时书写在墙上的标语,原房屋因自然灾害遭到损毁,他们对这面墙进行了抢救性保护,并请专家进行了修复。“有了这件文物,观众就能更直观地看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的标语,了解红军卓越的宣传工作。”邱建华表示,深入挖掘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,只为更好地还原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。
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,将红色故事以可感知、可体验、可参与的方式呈现出来,这样的案例在雅安的革命场所中并不少见。
近年来,雅安市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一方面,投入资金实施了一批红色遗址遗迹保护修复工程,使红色遗址得到有效保护。另一方面,以“互联网+”为抓手,加速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。通过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,实现史料、文物、遗址等资源的共建共享;运用虚拟仿真技术,重现“强渡大渡河”“翻越夹金山”等历史场景,将声、光、电的震撼效果与沉浸式互动相结合,让展示空间“活”起来,让参观者在身临其境中感悟红色精神。
红色教育如何“潮”起来?
——创新让精神传承“入心”
红色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载体,但传统说教式教学易陷入“枯燥乏味”的困境。如何贴近年轻一代需求,让红色教育“潮”起来、“活”起来?
清晨的阳光洒在安顺场景区,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熠熠生辉。一支研学团队沿着红军当年的行军路线缓缓前行,孩子们目光坚定,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述。
“跟着走・长征”VR沉浸式体验剧画面。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供图
“戴VR设备,仿佛真的和红军战士并肩作战,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的瞬间,我才懂胜利有多来之不易。”来自成都的中学生李昊阳兴奋地说。他体验的“跟着走·长征”VR沉浸式体验剧,自今年7月运行以来,暑期每月吸引上千名观众打卡。
数字化技术正重塑雅安红色教育模式。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自主研发《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》《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少年》等研学课程,还与高校合作搭建跨地域教学系统,让全国各地学生都能在线参与沉浸式思政课。“打破地域限制,才能让红色精神传播得更远。”邱建华说。
《安顺记忆》实景剧演出。安顺场镇供图
雅安还推出红色沉浸式实景剧《安顺记忆》。在安顺场镇街边,当年刘伯承元帅指挥“强渡大渡河战役”的指挥楼前,实景剧演出道具就摆放在两边。
安顺场镇党委副书记杨帆介绍,《安顺记忆》是以1935年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历史事件为蓝本,以指挥楼作为演出主背景,巧妙融合红色古街场景与山川自然环境,打造的“红色实景”沉浸式旅游剧。演出运用全场沉浸式声光及激光全息等现代技术,以“回忆”为表达形式,全方位、立体化展现了“红军强渡大渡河”“藏彝汉族兄弟情”等场景,让观众在实景中触摸历史。
夹金山下红色研学活动。宝兴县文明办供图
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打造“行走的课堂”,组织学员走红军小道、做红军餐、织粗草鞋,通过全景式、互动式体验铸魂育人。数万名党员干部、企业职工慕名而来,让红色教育真正“入脑入心”。
雅安当地青少年在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纪念园参加“我为英烈描红星”活动。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纪念园供图
名山区红军百丈关烈士纪念园推出“红色精神再出发”综合实践研学课程,针对未成年人、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定制差异化课程与线路。课程融入茶乡风貌研学环节,让参与者在追寻红色足迹后,走进茶园体悟茶乡底蕴,以“红色+绿色”模式让红色基因更鲜活地根植人心。
天全县持续实施“红色薪火·青苗培育”计划,创新“理论授课+实地研学+实践讲解”培养模式,连续7年开展“红领巾小小讲解员”培训,累计培育300名“红领巾宣讲员”,开展志愿讲解服务超1万小时,获评四川省“最美文旅志愿服务团队”,成为青少年红色教育标杆项目。
今年5月,雅安还推出了“强渡大渡河·翻越夹金山”“激战百丈关·再上二郎山”“荥汉烽火路·铁血长征魂”三条红色研学线路。学员们穿粗布军装,在雪地中徒步、吃红军餐、睡通铺等,从衣、食、住、行上深入感受红军艰苦的革命生活,汲取前行的力量。
红色底蕴如何“用”起来?
——融合让经济发展“提速”
红色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,更能成为发展优势。如何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,实现“精神传承”与“经济发展”双赢?雅安给出了答案。
在安顺场景区街边,57岁的伍帮英和丈夫经营的“安顺场红渡园饭店”每到节假日便生意红火。“‘红渡’就是为了纪念红军强渡大渡河。”伍帮英从小听着长征故事长大,她特意将菜谱与红色历史结合:“彝海结盟”对应坨坨肉,“爬雪山”是凉粉,“过草地”为野菜,“三军会师”是酸菜腊肉炖鸡,“强渡大渡河”则是浇汁鱼……每道菜都藏着一段红色记忆。凭借这份用心,饭店积累了大批回头客,旺季时请六七个服务员仍忙不过来。
宝兴当地村民建起民宿发展乡村旅游。宝兴县文明办供图
伍帮英的生意红火,是雅安红色经济发展的缩影。今年1至8月,安顺场景区接待游客188.92万人次,红色旅游成为石棉文旅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在距离红军百丈关烈士纪念园不远的中峰镇海棠村有着万亩茶园,红色资源也带动了乡村全面振兴。该村党支部书记程江介绍,依托周边红色景区,研学团队会顺路来村里体验采茶、吃农家饭。如今,村里不少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开起民宿、农家乐,每年3-5月采茶季,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卖掉农产品,红色底蕴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。
1935年6月,红军长征经过宝兴,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——夹金山。这片红色文化浸润的土地,见证了诸多红色记忆的传承,还承载着新时代发展振兴的勤劳和汗水。
在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党支部书记阿生家的藏式民宿前,手机里的对比照片讲述着变迁故事:2018年的土坯房已蜕变为挂满藏式彩绘的特色民宿。“过去放牧年收入不到2万元,现在年增收2万元。”阿生介绍,民宿产业蓬勃发展,也带动了牦牛肉干、藏式手工制品等农特产品销售。如今,嘎日村现已发展民宿超150家,户均年增收2万元,获评“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村”。
天全县规划六大研学片区,开发“农耕寻梦 传承薪火”主题研学线路,构建“红色教育+生态观光+农事体验”复合型产业格局,红色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。仅2024年,就接待研学团队超100批次,年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。
夕阳下,安顺场的红军纪念碑与大渡河的波涛相映;课堂上,VR设备里的长征故事让孩子热泪盈眶;村寨中,农家乐的炊烟里飘着红色记忆的香气。从文物“动起来”到教育“潮起来”股票投资配资,再到经济“火起来”,雅安正用创新实践回答着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,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。
发布于:北京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