淞沪战局的演变股票投资配资,让东京方面震惊不已!
裕仁天皇深感愤怒!中国军队竟敢以血肉之躯与大日本皇军对抗,彻底侮辱了帝国军队的威严。
裕仁天皇的失望之情愈发加剧!面对松井石根指挥的上海派遣军遭受重大伤亡,战事依然进展缓慢,他不禁感到深深的不满与焦虑。裕仁开始意识到,自己必须亲自加强对战争的领导,指挥这一场关键的战斗。
他密切关注上海战事的动向,不仅通过皇后良子的祖叔闲院宫,了解总的战略走向,还通过侍从武官获得一手的战况信息。这些武官频繁往返于宫廷与参谋总部之间,为裕仁提供了详细的军事动态。所有的师团作战命令,均需由他最终签署,他亲自审阅战术方案,并积极参与军事决策与战略审议。
展开剩余83%“八·一三”事变爆发后,日本参谋本部开始讨论设立大本营的问题。随着战局的复杂化,裕仁也提议在宫内设立帝国大本营,以便能更好地亲自监督作战计划的制定。10月下旬,参谋本部最终决定迅速落实此项工作。11月18日,军令部发布了第一号命令,宣布大本营正式成立。
裕仁事实上已经将上海的战事置于自己的亲自指挥之下。他于10月发布了敕令,宣告日本将动用全力,以“迫使中国深刻反思,尽早实现东方和平”。
在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,日本内阁召开会议,讨论将“华北事变”更名为“日华事变”的提案。经过长时间的辩论,9月2日,第七十二届(临时)内阁会议决定将其改称为“中国事变”,意图掩盖侵略战争的本质。随后,首相近卫文詹发表声明,指责中国政府加剧侮辱与抗日情绪,宣布将再次增兵中国,旨在对中国军队实施更为猛烈的打击。
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对日军的伤亡深感焦虑,战事进展却始终无法突破,中国军队虽遭重大打击,却依然顽强抵抗。这让松井急于请求增援。9月6日,天皇批准向中国增兵,并通过首相近卫发布声明:“日本决心采取断然措施,膺惩中国军,促使南京政府反省”。
9月7日,作为台湾守备队扩编而来的重藤支队紧急调派至上海,并在9月12日抵达。与此同时,华北方面的后备部队也陆续抵达上海。
9月11日,日本参谋本部命令第九、第十三、第一○一师团等主力部队从日本本土出发,支援上海战场。至9月中旬,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已经达到10万以上,重炮300余门,坦克200多辆,飞机300架,舰船百余艘。
10月初,日本将侵华战争的主攻方向由华北转移至上海,决定展开陆海空立体攻势,力求彻底摧毁中国军队的抵抗。
蒋介石得知日军调动重兵集结上海,决定与日军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殊死对决。9月21日,蒋亲自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,亲自指挥淞沪战役。中国方面调动了40多万精锐部队,在上海周边形成坚固的防线。
蒋介石调整战局,将战区划分为左、中、右三大集团军,分别由张发奎、张治中、陈诚等指挥,准备在上海进行全力抵抗。
松井石根在攻占罗店后,试图通过侧翼进攻南翔等地,计划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之势。然而,面对中国军队顽强的抵抗,这一计划未能如愿。随即,松井开始收到东京发来的增援命令,并迅速调整战术,等待重藤支队等增援部队的到来。
自9月14日开始,松井石根指挥日军发起全面进攻。战斗异常惨烈,日军使用飞机、大炮和战车进行猛攻。中国军队则凭借地形和坚固防线,顽强抗击。9月17日,中国第十八军成功阻挡了日军的进攻,双方在多个地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。
接下来,日军连续发动攻势,10月初更是加强了对上海外围地区的打击。蒋介石命令部队坚守阵地,不容撤退。经过几天激战,日军逐步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。
然而,中国军队的抵抗依然没有动摇,尤其是中央作战军在大场一线坚决守卫,付出了巨大的牺牲。蒋介石坚决要求部队继续抗战,拒绝任何撤退命令,直到日军突破阵地。
10月26日,日军最终攻占了大场,沪宁铁路被切断。中国守军在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下,开始实施有序撤退。
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,蒋介石撤销了中央作战军,分兵左右展开新的作战部署,并决定保卫苏州河一线。日军逐步推进,攻击的焦点转向了苏州河以南。经过几次激烈的渡河战斗,日军在11月初成功渡过苏州河,逼近上海南市。
上海战役进入了最为艰苦的阶段,日军通过不断的进攻,渐渐压迫中国军队。尽管中国军队伤亡惨重,但他们依然以顽强的决心和无畏的精神,与日军拼死抗争。
此次战斗的惨烈程度,至今令人为之动容。许多中国士兵在死亡线上坚持战斗,有的在阵地上阵亡,有的把同胞的尸体堆砌成防线。在这种无情的战斗中,中国军队的英勇精神和坚韧意志,几乎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